2023年6月3日,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成功举办第五届政治现象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暨首批"政治现象学丛书"发布会。来自全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江苏人民出版社,以及《江海学刊》《学海》和《江苏社会科学》等期刊的三十余位学者和编辑参加了研讨。
开幕式暨首批"政治现象学丛书"发布会由王海洲教授主持。孔繁斌院长在欢迎辞中感谢了新老朋友多年来的支持,表达了对首批政治现象学丛书出版的祝贺及对此进路进一步发展的期许。张凤阳教授历数了五届政治现象学研讨会的发展,并借由丛书的出版强调了政治现象学进路对呈现公共生活的质感所做的努力。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戴亦梁女士系统介绍了出版社对政治现象学丛书的设计思路,肯定了丛书的出版意义。作者代表袁光锋副教授、罗宇维博士、韩伟华教授、于京东副教授和高信奇教授分别对新书进行了介绍。
本届研讨会设置了四场讨论。第一场讨论的主题是"公共生活的政治现象学",由《江海学刊》杂志社成洁编辑主持。北京大学的孙飞宇副教授以青年人为观察对象,对中国人的主体观进行了描述和比较,提出了社会学现象学进路下的研究方案。复旦大学的林曦教授从现象学的进路观察战争,探讨了战争对情感的武器化及其对认同等共同体情感的唤起效应,以及现代武器应用对战争情感动员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的林伟毅博士阐明了"爱"作为政治的原初经验在中外早期政治实践中的体现,以关切对于政治未来发展的理解。南京大学的张青博士汲取了发生学和主体间性等方面的现象学理论资源,分析了政治现象学方法和理论拓展的诸种可能性。
第二场讨论的主题是"国家治理的政治现象学",由《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史拴拴副编审主持。清华大学的徐晶博士立足于全球社会主义浪潮的发展,探讨中国的单位制如何影响民众的政治参与。吉林大学的董伟玮副教授分析了基层行政中的"技术负能"效应,归纳了一线行政人员在技术治理过程中的四种行动策略及其背后的结构性困境。中山大学的张雪帆副教授从现象学视角讲述了治理网络中的一些"名实"断裂的具体情境,并将其抽象化为人本主义行政学的主体间性问题。《学海》杂志社的成婧博士在现象学视角下探讨了干部调配过程中的条块隐性层级现象,并从学术期刊的角度说明了政治现象学的贡献。南京大学的张乾友教授基于对工厂的观察,反思测量行为的失效,认为是测量的侵占本质引发了测量对象的反侵占行为。
第三场讨论的主题是"思想与概念的政治现象学",由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刘训练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的庞金友教授以大变局时代欧美政治的新变化为核心关切切入,探究了反智主义的缘起、内涵、表现与影响。吉林大学的彭斌教授借助中国古代曾经颇为流行的"通三统"的理论概念与模型,以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和融通为描述对象,建立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政治思想传统的范式。四川大学的唐章梅博士从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思想切入,探讨阿伦特思想中的复数性问题及其进行现象学范式转化的可能性。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陈丽在古罗马反僭主视域下,以恺撒的仁慈表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仁慈话语的内涵与意义。天津师范大学的刘训练教授汇报了对恺撒主义的概念史和政治史的考察。南京大学的曹帅博士剖析了"加图"的荣耀观,阐述了这种观念对光荣革命后英国宪制及其基本原则的辩护功能。
第四场讨论的主题是"仪式与象征的政治现象学",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庞金友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的郑红副教授通过分析罗马帝国前期罗马城里典型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阐释了政治权力在敞阔空间里的三种表达方式:占领、渗透与辐射。中国海洋大学的国晓光副教授从图像政治学的视角探讨了作为信息载体的人民币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华中科技大学的林纯洁副教授探讨了以德国勃兰登堡门为代表的政治纪念空间的形成及其象征内涵。南京财经大学的顾高菲博士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为例,探究剧场表演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马天宇通过剖析祭孔仪式中的乐舞,阐明了其在"娱人"本质下"发明政治"的过程。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昊明以1661年查理二世加冕礼为观察对象,探讨了其塑造民众的王权认同的诸种策略。
最后,王海洲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表达了对政治现象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期许。